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,与居民小区仅一墙之隔,旁边就是地铁19号线太平桥站以及学校,在这样的环境下,如何既保证施工,又不打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?5月29日,新京报记者探访了位于西城区的新兴盛危改项目施工现场——新兴的绿色施工技术,基坑气膜在这里得到应用。据悉,该项目是全国首例双基坑气膜施工,覆盖面积达到1.3余万平方米,其中一个气膜还是全国首个内含文物保护建筑的基坑气膜。施工中,将同步完成文物保护建筑托换等作业,是现阶段全国最复杂的基坑气膜。
19号线太平桥站旁的气膜。
探访:气膜内正进行文物建筑保护施工
从地铁19号线太平桥站出来,一眼就能看到两个超大的灰色气膜。“如果不打听,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其实是一个施工工地。”中建交通新兴盛危改项目总负责人李久双告诉记者,由于新兴盛危改项目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,紧邻地铁19号线太平桥站以及学校,与居民小区仅一墙之隔,如何安静施工,不打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,成为一大难点。
我们入场施工前,对比了基坑天幕工艺、电动推拉棚、钢结构封闭棚等快速出土方案,发现基坑气膜能够在防尘、降噪、美观的同时,还能满足工期要求。”李久双称。
什么是基坑气膜?李久双介绍,基坑气膜是一项工艺创新、绿色环保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施工新兴技术,能够有效隔离基坑与外部环境,减少扬尘和噪音,保护周边环境。同时,封闭式的作业环境,使施工作业不受气候及昼夜影响,相较传统施工工艺节省了工期成本。
记者走进其中一个气膜,看到里面正在进行土方施工。在气膜的一角,施工人员正在对一栋白色的文物建筑进行托换保护施工。“我们需要在文物的底部搭建一个托换平台,将文物完好无损地托起,然后在其下面完成施工。”李久双称,基坑气膜应用智能控制体系统、智能监测报警系统、消防系统、通风系统、有害气体粉尘防治系统等5项系统,采用全智能监控方式,调整控制膜内环境、压强、通风循环等,即便是在大雪、大风等极端天气,也能正常施工。“因为有气膜,减少了因恶劣天气、反复覆盖等导致的工期延误与资源消耗,预计可节约工期六个月以上。”李久双表示。
5月29日,气膜内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文物保护建筑托换作业。
政策:北京基坑气膜技术导则即将出台
记者了解到,基坑气膜投入使用后,不仅会有效降低有害气体和粗颗粒排放,同时降低了气膜内部作业产生的噪音,将施工过程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,从而实现“抓进度”与“不扰民”的协调统一。
气膜效果图。
我家就挨着这个工地,几乎听不到什么动静儿。因为有大气膜盖着,没有扬尘,我们住在附近,也能正常开窗户。”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表示。
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总工、市安全质量监督总站站长、二级巡视员魏吉祥表示,目前,北京市已有多个项目在探索使用基坑气膜施工作业方法。为推广应用基坑气膜技术,近期,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编制了《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基坑气膜技术导则》,从结构安全与设计、安装与拆除、安全管理、运行维护、职业健康、职能管理、消防安全及应急等方面对基坑气膜技术进行规范。
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这项新技术,5月29日当天,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举办基坑气膜施工作业方法观摩活动,全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机构负责人、施工单位安全质量技术负责人、建设单位相关负责人等600余人来到新兴盛危改项目施工现场观摩。